网站首页 > 正文

讲座回顾|李成林:《三国演义》漫谈

发布时间:2023-01-21来源:w88优德官网有源书院 浏览次数:

2022年12月25日上午9点,受疫情影响,有源书院第137次会讲活动仍在线上举行。此次会讲的主讲人是w88win优德的李成林老师,会讲主题为:《三国演义》漫谈。

主讲人介绍

李成林,w88优德官网副经理,文学博士,主讲课程有《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

此次《三国演义》会讲活动的底本选择以清初毛宗岗修订评刻本为载体,此本通行已久,为当今《三国演义》的主要读本之一。

《三国演义》的出现可以说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必然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首先是文化方面,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汉书.艺文志》:"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廉不同之。历史意识渗透了民间文化心理、趋和避乱英雄情结以及仁爱忠义的情感道德。其次是社会方面,元末明初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发。后,朱元璋一统天下,社会由危转安。在乱世之中,英雄辈出,对于英雄主义的审美趣味也随之激增。最后是文学方面,以文人与民间两个途径为主进行分阶层传播,三国故事经历了长期的积累、演化,最终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三国演义”。文学内部的自我革新与继承,文学体裁也经历了“俗讲—话本—章回”的演变。

当然,《三国演义》的出现也有其偶然性。如,作家的性情修养、胸襟气度以及其思想的高度和深度等和谐统一成为造就《三国演义》这部经典作品的前提。

文学发展到此,诞生了章回小说的形式。《三国演义》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分"章"、分"回"。"回"有标目,或单句,或双句,用以概括本回内容(如《三国演义》"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每回开头,常用"话说"、"且说"等套语作为开始;每回结尾,均在故事紧要处打住,并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收束。

除却文学的自身演变,《三国志》这部历史著作也为《三国演义》整个故事走向构筑了大方向:

1.提供创作素材

2.编撰结构范式,如,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等

3.叙事方式和写作技巧

4.历史意识的渗透(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鉴往知来)

《三国演义》以明代杨慎的《临江仙》一词开篇,词境豁达,襟怀开阔,为整部《三国演义》奠定了优美的文学基调,体现了对于历史征战的超脱与悲凉之意。同时,"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又含有哲学的深邃性。分分合合的历史循环,人力乎?非人力乎?引发绵远幽深的历史思考。全书对既定的历史,叙以渊雅优美的文字,辅以哲学层面的思致和感叹,深沉而蕴藉。全书笔法曲折有致,叙事摇曳生辉。叙事节奏张弛有度、刚柔相济,待到大战(赤壁之战)之前的紧张激烈处,却穿插了优雅舒缓的诗句,骤然消解了刀剑相指的危机感。全书前后写了大大小小几十次战争,每场战争都有所不同,场面都颇为壮观。

《三国演义》中所塑造人物形象非常之多,用传奇手法施之小说创作,突出人物的超人之"智"、"勇"、"奸"等,对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某一行为特征着重笔墨,加以突出。如,诸葛孔明智多之近妖,通过火烧新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筑坛祭风,智算华容,三气周瑜,木牛流马,空城计等反复渲染其智慧之高超。此外,《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也并非扁平化,诸葛亮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他的临终之言充满悲情,"鞠躬尽疼、死而后已",不负先帝重托,却又满怀无限怅恨、不甘离去。这样看来,他也是一个人,充满了人的情感,也体现了人的悲苦。

《三国志》中所记载的诸葛亮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不同的,由此可以看出历史与文学的区别:历史叙事平静理性,记事从大处着笔,讲求史实的实录;文学作品有合理的想象虚构,注重细节描写,人物形象鲜活典型,强调浓郁鲜明的情感联系。从大众审美来说,人们似乎更喜欢《三国演义》中的那个诸葛亮,他就是小说中具有主角光环的典型代表,总是能够突破逆境,一人可敌曹操麾下的众多谋士。虽然这样的人物形象很受百姓追捧,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过于强大的主角光环也使故事稍失平衡,造成了主弱臣强的视觉效果。当然,《三国演义》中并非都是如此,反观曹操,有勇有谋,更为真实。

短短三个小时内,李老师以通俗晓畅的语言和风趣幽默的故事为书友们铺展开了一个宏大的三国世界,着重介绍了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并以此为中心分析了《三国演义》的叙事结构、思想意蕴、笔墨章法等等特征。最后,在全体书友对李老师的满屏感谢中,有源书院第137次会讲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w88优德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