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7日上午九点,有源书院第135次活动受疫情影响,仍以线上会议形式举行。此次会讲的主讲人是w88win优德的左克厚教授,会讲的主题是“《论语》精讲”。
左克厚,安徽枞阳人。w88优德官网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老子书院主讲教授,青海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青海省全民阅读推广人,西宁市员工经典导读中心创办人,有源书院创办人。著作有《大学中庸导读》《中国美学》《国学经典基读本》《论语旧注今读》《孟子通讲》《大学中庸通讲》《老子句读》。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一个国家是否有道是我们评价一个国家好坏的标准。而这种标准有很多内涵,如言论是否自由,可以直抒胸意,想怎么讲就怎么讲,不用担心自己的言论所产生的后果,这才是一个国家是否清明的标准之一。而史鱼无论在自由的环境下(邦有道)还是不自由的环境下(邦无道)都保持自己的正直。这样正直的史鱼也产生了著名的“尸谏”故事——“史鱼自以不能进贤、退不肖,既死犹以尸谏,故夫子称其直。”史鱼是一个乐观的理想主义者,始终坚定不移践行自己改造社会的理想。而与史鱼不一样的蘧伯玉则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在邦有道的情况下就出来做官;在邦无道的情况下就隐于世外。这样看来,蘧伯玉是一个智者、一个隐士。但是我们进一步思考:纵使蘧伯玉的这种做法在我们看来是正确的,但是在无道的世界中,所有人都隐居起来等待世道变得清明,那谁来做这一件事情呢?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蘧伯玉的这种智慧是一种无奈的表现。这是蘧伯玉这种“归隐”的矛盾之处。还有一种隐士则是把这个世界看透了永远地退隐世外,永不出山。孔子赞赏这些有个性的人:一是永远在前进,始终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斗,如史鱼;二是进退自如,他们视实际情况而定,有道则进,无道则退,如蘧伯玉;三是永远地隐居起来,永不入世。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可与言”这个背后意味着交流有深浅:浅层上的“言”,什么都可以说,但仅仅是一种表面的交流,如饭桌上对于菜肴的看法。深层上的“言”,涉及到人生观、价值观及审美趣味等方面的问题,这种“言”表现在于重要的观念上保持一致性,进行深入灵魂的交谈,彼此互为知己。“不可与言”,不可以与其深谈的人却与他进行深入沟通,往往会导致不欢而散,甚至造成了某些无法挽回的后果。“可与言”与“不可与言”该如何去判断呢?如何通过人的日常行为表现来判断可否与其深言呢?智者可以做到这一点,他既不会失去朋友,也不会浪费自己的语言。他可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看到普通人所看不到的东西,真正做到如何去言,即深言。
孔子的言说对象是“志士仁人”,针对“志士仁人”提出来“杀身成仁”的要求,而并非所有人所提出的。后世儒家因为误解了孔子的这句话,误以为“杀身成仁”是对于所有人的要求,因而导致了对于道德问题的标准的不断提高,也由此产生了很多不好的影响。这里就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的二重性,因为对于传统文化存在着错误的解释,所以导致有些人打着“传统”的旗号来做一些错误的事情。此处孔子所讲的“杀身成仁”建立在“志士仁人”的基础上,并且也强调了“有”,即可以。志士仁人可以这么做,而非必须得这么做。要注意的是,被杀一定要有意义,如谭嗣同毅然赴死,他用自己的牺牲来唤醒民众的觉醒。“仁人志士”是一群特殊人,也遇到了特殊的事,在特殊的时刻——实现理想遇到重大挫折,面临生死问题时,有了“杀身成仁”这样一个特殊表现。在诸多条件的堆砌下,孔子才提出了这样一个特殊的要求。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为仁”指的是做有仁德的事情,而不是培养仁德。做有仁德的事是一个目的,达成这样的目的需要什么样的手段呢?工匠要想达到自己的目的,首先需要“利其器”。即,使自己做活的工具本身变得锋利,合乎规范、合乎标准。其次,工匠对于器具的把握也要符合标准,熟练地使用它。孔子用这样一个比喻来引出子贡所提出的问题—怎样做有仁德的事情?一是敬重贤大夫,二是与仁者交朋友。孔子在这里强调主动性,“事”、“友”都是具有主动意味的词。贤者、仁者指的是德行高尚的人,这样的人更需要我们主动去结交。但是这句话也要视情况而定,在宗族相居的古代,这是可行的;而在当今时代,则需要有所变动,毕竟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远了,有德行的人也就难以依靠个人的力量来寻找到了。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夏之时”,夏朝的历法从一月开始,也就是现今的阴历(农历);而周朝的历法从冬至日开始,比较接近现在的阳历(公历)。但是从农事的角度来看,农民依据夏历来安排农事是比较好的。这也从侧面表现了孔子比较重视农业,体现了中国农业文明的传统民族色彩。乘坐商朝的木制车,出行方面尽量节俭。戴周朝的礼帽,面对天地鬼神需要佩戴华贵的礼帽,以增加祭祀的严肃性,收拾人心,这也显示了古代祭祀的重要性。古人在祭祀时少不了音乐,且必须是《韶》乐和《武》乐,圣人之乐。据说郑国的音乐类似于靡靡之音,特别感人,使人沉迷其中。但是,此处的“放郑声”不应该一概而论,在庄严肃穆的场合下,应该抛弃“郑声”;而在休闲娱乐的情况下,“郑声”也是可以存在的。因为孔子是针对治国而言的,我们需要看到这一点。
所谓“远虑”指人的最终目标、最终规划。按照这个目标去落实现实行事,具体规划,坚定人的意志。有了远大的目标以后,朝着这个目标去前进,不因外在现实而动摇自己。“近忧”指眼前的忧虑,不断地因为新的问题而受到干扰。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人”指的是一个成熟的人,一个非常了解自己的人。“远虑”的前提是具有成熟心智的人,基于目前的状况来确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而且这种目标必须是切实可行的。“远虑”——理性的人的理性规划,不光是个人需要远虑,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也需要远虑。“远虑”必须要符合实际,否则就容易转变为“近忧”。“远虑”是基于理性人的理性思考而言的,是适合个人实际状况的。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臧文仲此人在家里做了一座雕梁画栋的房子,大大小小的柱子上都雕刻上了美丽的花草,以此来供奉一只大乌龟。臧文仲的政见是以天意(大乌龟)为主,以大乌龟的某种显示来治理国家。而孔子“敬鬼神而远之”,反对以鬼神来介入实际生活。柳下惠做事很理性,与臧文仲的政见不一致。臧文仲与柳下惠的政见不同,如果臧文仲真的提拔了柳下惠,那么极可能出现二人天天争吵的局面。这样我们也可以理解臧文仲为什么不提拔贤良的柳下惠了。臧文仲他只会提拔与其思想观念与其一致的人来和自己共事,这是人之常情。但是这也会出现一个问题:柳下惠只可能得到与柳下惠观念一致的人的提拔。但是这样的话,不也是臧文仲的另一种表现吗?如何去克服这种本能呢?中国文化特别讲究举荐贤人来当领导,但是领导不一定就会提拔贤人,他只会提拔与之政见一致的人。理性觉醒的孔子认为臧文仲的做法是不对的,但是与臧文仲观念一致(信鬼神)的人并不会觉得他的做法有什么不妥之处的。这实际上是由中国的世袭制度导致的,上层领导无法变动。所以百姓希望贤人当任,百姓希望贤人摆平一切。“贤”是诞生于中国特有的文化历史背景之中的。权力来源于帝王,百姓无法改变帝王,因此希望帝王任用贤者,靠贤者的作为来改变自己的困境。政治观念的正确与否是由老百姓来进行评判的。而此处只涉及到了政见是否一致的问题,而非“贤”与“不贤”的问题。
短短的三个小时内,左教授向我们详细地阐释了《卫灵公篇》中的深刻思想,并联系实际来阐释孔子思想在当今的现实意义,各位书友都受益颇深。最后,全体书友向左老师表示了感谢,有源书院第135次会讲活动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