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8日上午九点,因受疫情影响,有源书院第130次会讲在线上如期举办,此次会讲主讲人是左克厚老师,主题为:《论语》精讲。
主讲人介绍:
左克厚,安徽枞阳人。w88优德官网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老子书院主讲教授,青海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青海省全民阅读推广人,西宁市员工经典导读中心创办人,有源书院创办人。著作有《大学中庸导读》《中国美学》《国学经典基读本》《论语旧注今读》《孟子通讲》《大学中庸通讲》《老子句读》。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卫灵公向孔子询问排兵布阵的方法。孔子回答说:“祭祀礼仪方面的事情,我听说过;用兵打仗的事,从来没有学过。”
俎豆之事,指的是古代祭祀,这是当时最重要的礼制;军旅之事,指的是战争行军方面的事。俎豆之事与军旅之事是针锋相对的,军事是要突破国与国之间的界限,礼则是要求国与国之间遵守界限。“俎豆之事”其实也蕴含着孔子以礼治国的思想,以礼治国就要求各国遵守相应的规矩,不能侵犯。这是一种反对战争的思想,孔子的思想与卫灵公是相矛盾的。
卫灵公是一个国君,他是有自己的国家立场的。但是孔子是一个思想家,他的立场是基于整个天下的,是跨国界的,而不是单指一国一城的。因此这也构成了另一种冲突—现实的做法与应该的做法。这种矛盾也就构成了思想的张力,但是我们现实的思想最终都要服从跨国界的思。如果我们没有一个跨国界的思想,只是凭借自己国家的思想,那天下就不能安定。每个国都有自己的思想,每个国家也都有每个国家的利益,那么思想与思想之间就会相互冲突,利益与利益之间也会相互矛盾,所以有一个跨国界的思想很重要。
所以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的伟大,不仅仅基于他思想的深度,还有他思想的跨国性。他是鲁国人,但是他的思想不仅仅是鲁国的思想,而是天下人的思想。这句话里既有现实的追求,也有理想的模式。而思想家就给我们提供理想的模式。
明日遂行。体现了孔子的为人,他做官是想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是为了物质追求。当理想无法实现的时候,孔子就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卫国。孔子离开的原因是卫国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孔子离开的目的是为了找到能够实现自己理想的地方。这是个人的原因。当然也有时代的原因,这种时代原因也是先秦学术繁荣的原因之一。封建时代,各国林立,为能人异士提供了广泛的舞台,但是他们并不局限于自己的国家,而是一种跨国的交流和发展。然而当大一统国家出现的时候,这种“明日遂行”也就无法实现了,因为没有别的国家可以去。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在陈绝粮,这一章是接着上一章讲的,孔子离开卫国向南方楚国出发,在陈国的时候断了粮。对比上一句看的出,孔子是离开了一个舒服的环境,选择了一个艰难的路。相比于物质的舒服,孔子选择了精神的向往。
从者病莫能兴。从者,孔子的员工。孔子并不是一个人去周游列国的,而是和员工一起。从侧面也反映出孔子很有魅力,有很多人愿意跟着他。病,情况很严重。这里看得出孔子周游列国很困难。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路,孔子的员工,性格直率;愠,不满。子路不满地见孔子说:“一个君子也有穷困潦倒的时候吗?”这里的君子应该指的是孔子,这句话也可以出子路对周游列国,宣扬仁义思想的道路有了怀疑。这句话也体现出子路思想上的错误,子路认为君子不应该穷困潦倒,君子不能荣华富贵,做君子还有什么意义呢?怎么让别人相信仁义思想呢?子路是把君子和贫穷分开了,他把君子和利益关系联系到了一起。做君子是不追求报答的,不计较利益的。我们常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是好人不一定有好报,而是好人应该有好报,但是不一定。所以我们不能因为有好报而去做好人。
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对于“君子固穷”,有的学者翻译成君子安贫乐道,这种翻译有点消极。这里的固不是固守,不是我固守穷,不愿离开穷。而是以一种平常心看待穷,以一种平常心慢慢摆脱穷。摆脱有摆脱的方式,君子摆脱穷要以正确的方式摆脱穷。即便无法摆脱,也要以一种正确的方式对待贫穷。如果不以正确的方式,君子宁愿接着贫穷。小人遇到穷则是没有底线,什么坏事都愿意做。君子的作用就是君子遇到贫穷与小人是不一样的,君子虽穷,仍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小人则是愿意用底线去换取离开贫穷。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君子固穷”这是一种君子的品性。但是从社会的角度来看,社会应该努力地让君子摆脱贫穷,这是社会的责任,不能仅仅依靠个人的操守。虽然个人的操守很重要,但是只寄希望于个人而言这是不对的。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赐,子贡。识,记住。孔子说:“赐,你以为我是学的多才一一记住的吗?”孔子学问很大,知识面很广,所以他的员工就认为孔子的天赋很厉害,记忆力很好,记的东西很多。他们把孔子的多学变成了孔子的记忆力很好。所以孔子认为有必要把自己的学习方法告诉给员工。
对曰:“然,非与?”“是呀,难道不是吗?”
曰:“非也,予一以贯之。”“不是这样,我有一个一贯的思想贯通起来我所有的知识。”孔子认为,员工对自己思想理解是不成系统的,是支离破碎的。员工这样的回答也表明他们对孔子员工的方法都没有把握住。所以我们学习一个的思想一定要把握这个人思想里的“一”。理解了他思想里的“一”,其他的部分自然就跟着出现了。所以学习不是靠背,而是理解。这里也有两方面的启示,第一我们学习别人的时候要学习别人的“一”;第二我们也要形成自己的“一”。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由,子路。孔子说:“子路,知道德的人很少。”但是从深层次讲,这样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德是普遍认知的,大家对德是心照不宣的,都知道什么是德,什么不是德。从“知德者鲜矣”看,这句话是不通的,因为大家都知道德,为什么要说知道的人很少呢?无德的人,比如做坏事的人,他也是知道什么是德的。他做坏事也不敢张扬。所以对于知道德这件事,不是“鲜矣”,应该是“多矣”,人人都知道。所以孔子这句话不是说知道德的人很少,而是说知道德重要性的人很少。
因此这句话准确的翻译应该是“知道德重要性的人少啊!”我们在生活当中,知道是什么德,但是对于德有多重要,心里没有概念。比如在说利益和德之间选择,我们选择了利益,我们知道德是什么,只不过认为德没有那么重要。中国文化盛邦,讲究礼仪,其实也就是讲德。但是从现实来看,中国人普遍具有功利主义,并不把德看得很重要。比如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成功的人就是有德的人,不在乎他是怎么成功的;失败的人就是没有德的人,不关心他是因为什么失败的。这实际就是把德看得若有如无。在生活当中,这样的情景很常见。成功了,你是王,失败了,你就是寇。很少出现那种你成功了,但是我仍然认为你不对,失败了但是我仍然认为你这是壮举。先秦文化当中的大思想家都是超功利主义的,但是后世之人却是如此的功利。成功或者强大不一定就代表着道义,失败或者弱小不一定就是无道义。我们追求强大的同时也要追求道义,要追求强大与道义合一,而不是片面地追求强大。我们的强大是为了保护弱小,而不是为了侵略弱小。所以孔子的这句话对于我们中国文化有一个很好的警醒。虽然这句话是对子路说的,但更像是对整个中华民族说的。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这句话其实颇具道家思想。因为道家一直在讲“无为而治”。这里孔子也讲舜无为而治。因此有些研究儒学的学者,就想将孔子讲的“无为而治”和老子讲的“无为而治”区分看,认为他们讲的不一样。其实这两者应该是有关系的。尧舜时代是传说时代,孔子出生距离尧舜有1000多年。按照我们目前的文献研究,文字出现在商朝中期,因此尧舜时代都没有具体的文字,所以是传说的时代。传说的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塑造性。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其实重点不是舜有没有无为而治,而是孔子也认为无为之治很重要。这句话不能表明舜是否赞扬无为而治,但是孔子是十分赞赏的,这是本句的重点。
是不是“无为而治”,这是本句的第一个问题。本句还有第二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是“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老子提出的,这里孔子对于“无为而治”的讲解较少,但是老子对于其讲述的很多。“无为而治”不是什么都不做。正如老子所讲“无为而无不为”,指的是君无为,而臣有为。老子讲的这句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你做你应该做的,不要越界做你不该做的;第二层意思是,“无为而治”是法治。用法去规定,用法去划分界限,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界限里活动。因此不要去干涉,按照法律即可。法治思想其实首先是限制公权力,对于公权力“法无授权不可为”,对于公民则是“法无禁止即可为”。所以法治不需要有人管,依法做事即可。因此,“无为而治”也就是依法而治。看起来管理者或者统治者,什么都没有做,其实这是最好的做,一切按照法律而做,不需要他们擅自改变什么。
夫何为哉? “他做了什么呢?”他看起来什么都没做,这其实就是“无为而治”的表现。建国初期,我们实行计划经济,规定每个人干多少,每个公社干多少,这其实就是一种“有为”。后来改革开放,其实是一种无为,规定好相应的制度,激发民众自己的创造力。这种转变其实就是从“有为”变到“无为”的转变
恭己正南面而已矣。”“他只是庄重端正地面向南地坐在王位上罢了。”这是对无为而治更形象的表述。“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其实老子讲得比较多。老子之后“无为而治”的思想变成两派,一派是庄子,另一派是黄老思想。黄老思想其实就是依法治国的思想。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子张问行,子张,孔子的员工。子张问孔子:“如何才能行遍天下。”
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说话的意思;忠,尽自己的最大能力替别人做事;信,信守诺言,说话算话。所以忠信,就是忠诚守信。笃,认真;敬,敬业。蛮,南方偏远的地方;貊,北方偏远的地方。“说话要忠信,行事要笃敬,,这实际上讲的就是人美好的品质。这些品质是只在某些区域有用还是整个天下都通行呢?孔子说“你有了这些品质,即使在蛮貊之地也是行得通的。” 蛮貊之地给人的印象就是无教化,这些品质看样子是没用的。但是孔子讲到,你有了这些品质,即使在这样的地方也是可以行的。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你不坚守这些价值观的话。这些价值观换句话讲是普遍的价值观,如果你有这些价值观,即使在蛮貊也可以的,但是如果你没有这些价值观,即使在先进的地方,你都行不通。所以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遵守一种普遍的价值观。
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舆,车;绅。腰间的带。“站着,就仿佛看到忠信笃敬这几个字显现在面前,坐车,就好像看到这几个字刻在车前的横木上,这样才能使自己到处行得通。”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腰间的大带上。这说明子张也特别重视孔子的这几句话。这里面也有一个小问题,子张把这些话写在带子上,说明子张理解的还不够深。理解得深入了,就是刻在心里了。这句话表明子张很重视孔子的这句话,但也表明子张对这几句话理解得不够深入。
时间飞逝,短短三个小时左老师以严谨的逻辑和风趣的语言向书友们详细地介绍了这几段话中饱含的儒家文化思想。通过老师的讲解,书友们对于《论语》中的儒家思想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最后,书友们用热烈的掌声来表达对老师的精彩讲座表达真挚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