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8日上午9点,由于受疫情影响,有源书院第131次会讲活动仍为线上举办。此次会讲的主讲人是w88win优德的刘晓林教授,会讲主题为:逆旅中潜在的写作——谈谈余易木。
主讲人介绍:
刘晓林,w88优德官网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青海作家协会副主席。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及文学评论工作,出版专著《青海新文学史论》《寻找意义》等。曾出任中国作协第八,九届“茅盾文学奖”,第十,十一届“骏马奖”评委。
一、生平与著作
余易木(1937— 1998),原名徐福堂。毕业于上海高等机械技术学校,后在大连俄语专科学校进修俄语,毕业后分配北京第一机械工业部科学研究院俄语翻译。1957年被打成右派,发落青海,在省物资局所属机械修配厂从事技术工作。1998年8月18日在西宁病逝,终年61岁。余易木一生创作了如下几部作品。
《也在悬崖上》,中篇小说,创作于1957年反右运动前夕;
《春雪》,短篇小说, 作于1962年;
《初恋的回声》,中篇小说,创作于1963一1965年;
《精神病患者或老光棍》,长篇小说,创作于1965年;
《荒谬的故事》,长篇小说,创作于1977年5月一1978年2月
从余易木的作品写作时间来看,《春雪》、《初恋的回声》、《精神病患者或老光棍》、《荒谬的故事》都是在他被打成右派时所创作的作品。中国自反右开始至文革结束期间,有一类在私密状态下写作、不能公开发表却显示了独立,思想和独特艺术色泽的文学作品。研究者将这类创作称为地下文学或潜在写作。地下写作的概念是与公开的写作活动相对立的,没有在写作的当时构成显在的文学事实,是一种隐态的写作。余易木是一个才华很高的人,但是他自己为什么又会发出“生于斯,长于斯”的喟叹呢?那余易木到底是谁?接下来我们从他的小说中去探寻这个答案。
二、1957
1957年,这一年份是余易木小说重要的时间节点。“1957”在他的小说中,这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概念,而是创伤记忆、乖戾的时代与脆弱的个体生命相互纠缠的一个隐喻。
《精神病患者或老光棍》复原了反右运动的原始场景,其它作品并没有直接呈示运动过程,因而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江明的经历成当他笔下所有人物的前史的记录。从这部小说中所写的江明遭受无妄之灾而被遣送到青海的情节中,可以看出,这就是余易木个人经历的一个缩影。
《春雪》触及到了现实和革命伦理与私人情感的冲突这一问题。小说《春雪》是余易木最为精致,最为精粹的一部小说。“没有共同的理想就不可能产生爱情”这是五十年代情感产生的首要条件,彰显出了浓厚时代色彩。“1957”是他们人生的一个分水岭,无情地吞噬了他们的青春、梦想,把他们抛入一个漫长到看不到尽头的寒冬中去了。
三、爱情
在余易木的小说中无一例外地都呈现了一个爱情故事,并且是一个爱情悲剧。爱情是余易木着力表现的内容,因为爱情在他的作品中已成为测试人的美善之精神的操守,是一个衡量感恩、牺牲与悲悯情怀的标尺。同时因为他所描述的爱情无一映衬着一个极度政治狂想,并且充满了怨怼、偏见并且绝少诗意浪浸的时代背景,极具私人性的爱情不得不承受政治话语的重压与现实利益的拨弄。所以,真挚纯粹的情感——爱情尤显珍贵。
邓友梅的《在悬崖上》对于爱情的描述,为爱情打上了一个道德的边界这是一篇告诫人们要珍视真情、远离诱惑、迷途知返的带有劝谕性质的作品,在道德的天平上将两性情感的复杂性作了符合主流文化规约的便捷却显简单的处理。但是张天翼却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加利亚没有拒绝他的求婚呢?”对此,邓友梅没有做出回答。而年仅二十岁的余易木却对于这一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回答。
余易木在《也在悬崖上》对于邓友梅《在悬崖上》进行了一个回应,是对其命义的解构,是在《在悬崖上》止步的地方继续思索。这两部小说都是以倒叙的方式结构整篇文章的,而且“百花文学”那一批爱情故事都是采用了倒叙结构,如宗璞的《红豆》等。但是余易木的叙事结构更类似于托尔斯泰的《克莱采奏鸣曲》,“我”不是一个单纯的倾听者,而是直接参与到他们的对话之中。余易木认为“真正的爱是无罪的”,所以力避从道德角度去审视两性情感关系的是非曲直,而是要呈现纠缠于恪守信义与尊重内心真实涡漩中的情感的真相,这使得这样一个俗套的“三角”故事翻出了新意。
《初恋的回声》通过哀婉忧伤的叙述显示了在艰难岁月中所建立爱情的道德和信义的力量。周冰与杨芸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纠葛,呈现出了人性的悲悯、善良之美。当然,这部小说并不止步于爱情,同时还透露出一个自我救赎的主题。小说面的周冰通过发表论文,企图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现实中的余易木通过小说写作进行救赎。
《荒谬的故事》是一部集中了余易木在人生逆旅中全部感性经验和理性认知的带有总结性的作品。作家在一个更加宽广的视界中以较为自由的心态去反观历史,所以作品不仅对浪漫的热烈的情感在充斥着身份歧视与市侩私欲的环境中被扼杀的悲剧进行了酣畅淋漓的书写,而且将作家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思索,关于艺术与美的沉思,关于个体生命与时代的关系的理解渗透在其中。余易木笔下的爱情无一倒外都是悲剧的结局,不仅因为这些爱情不幸发生在非常时期,而且因为通过爱与美毁灭的描述更深入地体察了人生的不圆满和人性的欠缺。对现实遏制人性健全发展的愤怒、对诗意人性的呼唤和对人的自由天性充分实现的期待是余易木书写爱情的根本动机。而这些都在《荒谬的故事》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因此,我们说这本小书是余易木小说创作的集大成者。
四、文学资源
阅读余易木,会时时折服于那些关于爱情、艺术、人生独到而精辟的见解,会时时被文本中蕴含的思想锋芒所震撼,还会惊异于他能够在上世纪50一70年代相对闭塞的文化环境中所建构的卓尔不群的文学立场。余易木建立了一套判断经典的标准:表现出人类的热情之爱。文学的出发点是人,落脚点也是人,这被称为“清醒的浪漫主义”。他呈现出来是强烈的悲剧意识和崇高美的文学,是用鲜血写作的文字。
余易木得到了有识之士的高度评价,学者丁东称余易木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小说第一人。著名编辑张守仁则祈愿,“但愿文学奇才余易木不被人们忘记,让他在当代文学史上能获得一席他应有的位置”。
短短三个小时内,刘老师以余易木的五部文学作品为切入点向书友们展示了余易木一生的文学经历以及他的审美理想,并对余易木作出了高度的评价。最后,全体书友打开了摄像头,与刘老师在线上进行了“截屏合影”。有源书院第131次会讲活动取得圆满成功!